康复热线:0754-85633338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康复医学>中风康复
脑卒中

概述

1、定义:脑卒中,也可称为脑血管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不足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流行病学: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死亡三大原因之一,我国年发病率约200/10万,年死亡率(80~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发病率与环境、饮食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冬春季多发。我国特点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3、危险因素:

(1)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原因。

(2)心脏病:包括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

(3)糖尿病:与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

(4)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史:TIA愈频繁卒中风险愈高,有卒中史者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4倍。

(5)吸烟和酗酒:卒中风险与吸烟量及持续时间有关,酗酒者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易引起脑出血,少量饮酒可能对预防卒中有益。

(6)高脂血症:可增加血粘度,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卒中发病有关,但血胆固醇水平降低可增加脑出血风险。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8)体力活动减少、不良饮食习惯(高盐及动物脂肪高摄入)、超重、口服避孕药、滥用药物、感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液病、血黏度增高等均与脑卒中发生有关。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定义: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时间功能障碍。传统的TIA定义时限为24小时恢复。

2、病因:目前存在微栓子学说和脑血管痉挛学说。目前认为微栓子反复到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栓塞并反射性刺激小动脉痉挛,导致脑区域性缺血而出现症状;后者认为脑动脉硬化狭窄可形成血流漩涡,刺激血管壁发生痉挛,导致TIA发生。

3、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面部轻瘫,特征性症状为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rner症交叉瘫(病变侧Horne征、对侧偏瘫),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眩晕、和平衡障碍,多不伴有耳鸣。特征性症状为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和双眼视力障碍。

(2)辅助检查:EEG、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可见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检查可显示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

(3)诊断要点: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典型者不难诊断。

脑血栓形成

1、定义: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下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量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约占全部脑卒中70%,。

2、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常伴有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血脂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某种脑梗死虽经影像学证实,但很难找到确切病因。

3、病例及病理生理

(1)病理分期:超早期(1-6小时):病变组织变化不明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核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急性期(6-24小时):缺血期脑组织苍白和轻度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改变。坏死期(24-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恢复期:(4周后):液化坏死脑组织被清除,脑组织萎缩,胶质瘢痕或中风囊形成,可持续数月至两年。

(2)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血流迅速恢复是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3)再灌注时间窗和再灌注损伤:脑梗死区血流再通过脑代谢恢复,脑组织损伤理应修复,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存在有效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如果脑血流再通超过时间窗时限,脑损伤可继续加剧,产生再灌注损伤。研究证实,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为6小时之内。

4、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驱症状如肢麻、无力等局灶性体征多发病后十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依据梗死部位症状亦有不同,常见的症状为“三偏征”,优势半球受累常有失语。

(2)辅助检查:常规CT检查多数病例多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灶。MRI可清楚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上难以区分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

(3)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①诊断要点: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局部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确诊。②鉴别诊断:见表2-6-1.

脑栓塞

1、定义:各种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是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2、病因:心源性、非心源性或来源不明的栓子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脑栓塞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尤多见。

3、病理和病理生理:与脑血栓基本相同。

4、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多在活动中起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大面积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出现脑疝和昏迷。

(2)辅助检查:CT或MRI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的改变。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有心源性等栓子来源,可做出临床诊断。

脑出血

1、定义: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2、病因: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突然升高使动脉破裂所致。长期高血压可促使深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微小动脉瘤。微小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脑出血,另外急性高血压也可引起脑出血发生。

3、病理和病理生理:约70%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区。出血侧半球肿胀、充血、出血灶形成不规则空腔,中心充满血液,周围是坏死脑组织,较大血肿可引起脑组织或脑室移位、变形或脑疝形成。

4、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无先兆,常出现剧烈头痛,伴有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到达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早期症状,重症患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辅助检查:怀疑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占位效应等。MRI可帮助发现脑干、小脑小量出血,并有助于区分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DSA检查可检出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无CT检查条件且无颅内压增高表现时了进行脑脊液检查,可发现颅内压增高,CSF呈洗肉水样,怀疑小脑出血时不主张腰穿。

(3)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①诊断要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血偏瘫、失语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常提示脑出血可能,CT检查可以确诊。②鉴别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需与脑梗死,特别是脑栓塞后出血鉴别。还应与外伤性脑出血、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脑出血以及全身中毒或代谢性疾病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

1、定义:通常我颅底部动脉瘤或动静脉瘤畸形破裂,血流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病因:栗粒样动脉瘤是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动静脉畸形、梭形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等。动脉瘤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因素影响,形成囊状动脉瘤,直径在5-7mm时极易破裂出血。脑动脉畸形血管薄弱处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可导致破裂。

3、病理和病理生理:出血沉积在脑底池和脊髓池中,呈紫红色,大量出血可见薄层血凝块覆盖于颅底血管、神经和脑表面。蛛网膜呈无菌性炎症反应,脑实质内广泛白质水肿,皮质可见多发斑块状缺血灶。

4、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是经典的临床表现。发病多有激动、用力或排便等诱因,短暂意识丧失很常见,可伴有呕吐、畏光、项背部或下肢疼痛,严重者突然昏迷并短暂时间内死亡。

(2)辅助检查:首选CT检查,安全、敏感,有利于早期诊断。CT不能确诊时,可行腰穿和CSF检查,肉眼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DSA可发现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并为进一步的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3)诊断要点: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颈强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腰穿和眼底检查可帮助临床诊断。

 

康复热线:0754-85633338 13923918933
微信
扫一扫
专家在身边
微信号:jzjkzx
中心地址:澄海区文冠路雍景苑Y17-18号
联系电话:0754-85633338  手机:13923918933
Copyright©2024 汕头市澄海区许荣达中医诊所
粤ICP备15001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