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热线:0754-85633338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黄河医话

中医瑰宝苑
 《黄河医话》针灸推按篇

  


--------------------------------------------------------------------------------

刺法琐谈
唐学正

1,刺荣勿伤卫,刺卫勿伤荣

《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勿伤卫,刺卫勿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腧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勿伤卫,刺卫勿伤荣也。”对这段经文滑寿解释为“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深浅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根据余多年临床体验,“刺荣勿伤卫、刺卫勿伤荣”二句,系指依八纲辨证,视病之虚实表里,而施刺之深浅适度而言。卫为阳,主表,荣为阴,主里,病有表里,刺有浅深,气分病在卫,血分病在荣,同一证、同一穴,荣卫不同,刺法各异。如头痛一证,太阳病头痛,风邪所伤,其病在表,取穴太阳,宜卧针而刺斜向上方,直透率谷(约3寸);厥阴病头痛,乃阴虚所致,其病在里,取穴太阳,宜斜刺向下,深达2-3寸。两种刺法感应亦不相同。如曾治一男性成年患者,病人头痛、眩晕,医院诊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遍服中西药及普鲁卡因封闭,未见显效,迁延数年未愈。患者精神萎靡、面苍白、目无神、语言少力。脉沉细、舌红无苔。依“刺荣勿伤卫之理”取太阳、列缺、绝骨等穴。每针均有进步,继针月余,其病缓解。

观上述验证,此两句经文,实谓依病邪之所居,决刺之深浅也。

2,刺必及其分

昔年于北京护国寺庙会,见一走方医生,不知其名,众称其“神针刘”。刘为一人治头痛,持4寸长针、刺太阳穴左右各一,其技之熟练,非常人可比,须臾退针,病人自言头痛已止,且头清目爽。称谢而去。既往每针太阳穴斜刺三五分深,往往效不应手。此后逐渐取太阳穴深刺之,效果昭然。始悟刺虽中穴,不及其分,效乃迥异。经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针刺之浅深实为刺法之要。

3,刺法与书法

刺法犹如书法,非一日之功。善书者,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刺法犹是。善针者,入肤轻巧,病人毫无痛苦,入针后,提插捻转,应心得手,迎随补泻,感应昭然,效果也异于一般。然刺法全在指力功夫,初学者必先练指力。熟能生巧,手法之熟练来自实践,从磨练中出功夫,无捷径可寻。

4,针后缓步

已故老民族医高喜,工善针灸,尤长火针,乡里求治者甚多。1960年来呼授教,高老医生每针病已,必令病人于室内缓步,片刻始令安坐。此系和缓其气血,徐徐条达营卫,实为动静结合之法。特记之。

5,刺痛与感传

针刺时因针通过表皮,故有痛感,此谓刺痛。入针后向深部探之,有酸麻重胀之感,此谓感传。刺痛与感传有别,刺痛呈热灼样痛,瞬间而过;感传则隐约可耐,扩散传导范围很大,时逝时显。术者往往于入针时由于病者呼痛,则停针不发,因而效难应。善针者,此时应观察病人表情、听病人之反应,酌行手法,施以补泻,但不能不顾病人痛苦,一味乱捻乱刺,而致病者晕针。

漫话盘针法

王碧如

盘针法为《金针赋》中下针十四法之一,何谓盘针?明◎汪机曰,盘者,如循环之状,每盘时,各须运转5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

余临证对盘针法进行探索总结,并和呼吸结合起来,稍有心得。其操作方法是:多选取躯干部双测腧穴,不泥于“肚腹盘旋”的古训。进针得气后,术者双手各以拇、食指持针柄上端做圆周状(360°)盘旋。同时令患者深呼吸,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每呼吸1次盘旋一周。盘旋时不提插,不捻转,术者施术时须精力集中,和患者保持同步呼吸。至左盘右盘及盘旋的次数,应视患者病情而定。如患者李某,脘腹疼痛欲死,察其面色青黄而暗,脘腹疼痛拒按,脉沉肢冷,舌唇紫暗,苔薄。证属气滞血瘀,乃用隔俞、胃俞2穴,进针得气后,施盘针法,痛势渐缓,留针每间隔10分钟施术1次,留针40分钟后,肢温痛止。

余临床体会,盘针法可以行气活血、疏滞止痛,对胃脘痛、腹痛或因闪挫、扭捩引起的胸痛、腰痛或痛经等急性痛证及气厥实证,多有良效。

补泻手法与药物剂量不能等同观之

唐学正

补泻手法与药物剂量似同实异,古人谓手法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视病情而施补泻,随气而调之是为上工。今人谓手法为刺激量之轻重,亢进重刺,衰退轻刺。刺激轻重以示量之强弱,犹如药量之大小、古今之说虽异,但临床所用手法皆同,均以指力捻转提插,寻求感应,手法补泻当视病机而定、同一手法随病机而变化,彼时曰补,此时曰泻。同一手法随病人而异,对彼用之曰补,对此用之曰泻,同等量之刺激,此时可疗疾,移时则致害,似此何能与用药之剂等同耳?参芪之补气,归芎之活血,自古皆同,少有异议。再番泻叶之泻下未见有少用则泻,多用则结者。而针刺手法则不然,经云:“为虚为实者,工勿失其法。”针刺本双向作用以调补气血,同一手法有补有泻,同一穴位则可补可泻,未有何穴补气、何穴活血者。凡某穴之作用必与病情、手法联系观察,方能达应手之效。

1956年余治一病人,患精神失常。刺人中、内关、少商诸穴,症状反剧,重刺之,尤甚,停针则静,再刺之,复如故。后针大推穴使其呈休克状态,片时苏醒,狂躁乃止。此病人邪盛正虚,所施手法不足以制其邪,后施重刺,对病邪一举而攻之,其病遂见转机。

针刺得气

肖康伯

进针以后,病人有酸、麻、重、胀感为“得气”。现在的针灸书上许多都是这样写的。

但是古医书上讲的针刺“得气”,是术者下针后对针下的感觉,不完全是患者的感觉。《标幽赋》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居幽室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从“得气”的迟速可以判断病之轻重虚实及预后。针下得气这是医者的针感。做为针灸医生,对“得气”的针感要熟知,针下得气的针感因人因症而异,医生据此判断正邪虚实情况,决定补泻手法,这是一位针灸医师的基本功。

经络起止相应

王立华

1968年山西芮城县一老妇,患三叉神经痛近2月,发作时疼痛难忍,辄以手自打其脸,服中药20余剂,皆无效。作封闭治疗1月余,仅能暂缓。医院欲作三叉神经切除手术,患者拒而出院。适余下乡至该县,诊视病人,右侧面部瞤动,口不能张,饮食受限,痛苦不堪,最痛处,在右侧迎香穴处。余欲用针刺治疗,家人及患者均有难色,余慰之曰:只针手指,不针面部,病人始勉强允诺。余即以毫针刺其左手商阳穴,随捻转随让其手摸患侧,张口咬牙。甫捻转数转,患者即面现笑容,疼痛若失,张口咬牙,均可自由。于是惊问曰:手指和脸相通耶?余告之大肠经起止相应之故。

前年孟县一妇人,过去患指疔,脱掉一指。1966年食指又起疔毒,肿痛难忍,甚为恐俱,担心再脱一指,余针迎香穴痛止排脓而愈。

两例合看,迎香穴能治食指之疔毒,商阳穴可止迎香部剧痛,经络之起止相应,如鼓之应桴。

五输穴从井始探

孙六合

五输穴以井为始,皆己公认。就为何以井为始以及阴阳井穴五行配属不同的机理,谈一些个人浅见。

1.阳经井穴

凡阳经皆从井金开始,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其始穴配阴季之初,秋冬为阴,初秋乃阴之始。阳经井穴的主治功能,又多具金秋肃降之性。

秋季气候凉爽,其气清肃,阳经井穴多具有清热之效。如厉兑穴能清胃火而治牙痛;商阳泻大肠之热而消咽肿;关冲泻三焦火而除热多寒少之证,以及少泽、至阴治热病头痛,乳房肿胀,莫不此类。金秋之季,树叶枯黄,开始飘落而下,而井穴应之有降逆下气及坠胎之功。如窍阴、厉兑,能导热下行,治疗头昏目赤、牙齿肿痛;至阴之穴,乃足太阳寒水之经,水势下趋,且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胞胎,故泻至阴可利水以治难产、胎衣不下。不但如此,金秋万物客平,有收藏之象,故井穴至阴又可安胎,若灸至阴温补肺金,生肾水,理胞宫治胎位不正。秋季阴雨连绵,随经刺阳经少泽穴,补肺金生肾水。小肠为多血之经,津血为乳汁之源,津血充而乳下,故可治乳汁不足。

2,阴经井穴

凡阴经皆以井木为始,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其始穴定配阳季之初,春夏为阳,初春为阳之始,而阴经井穴的主治又具春木之性。

春发之时,积雪始融,大地冰解,万物萌生,花苞待放,阴经井穴具有醒脑开窍之功,如泻少冲、中冲则开窍,治热入营血之昏迷;因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泻肾经井穴涌泉,可醒脑开窍,治久病邪气入里之昏迷;肝藏血,温补肝经井穴大敦,益肝摄血,治失血过多之昏迷。初春之时,严冬已过,阳气始升,阴经井穴又多具发散郁火开窍之效,泻肺经井穴少商,清肝木益肺金,而治咽喉红肿;泻心经井穴少冲,清热开窍,治疗肝郁气滞性的癫狂证;刺肾经涌泉,滋阴清热,治疗足心热痛;泻心包经中冲,清热凉血,治疗掌心热痛。初春之时,气暖阳升,情志畅快,阴经井穴具有疏肝理气的功能。如心经的少冲疏肝理气,治疗肝气郁结的胸胁疼痛;泻脾经之隐白,抑肝健脾,治疗肝气犯胃的腹部胀满疼痛。

总之,五输穴以井为始,是从阴阳互根的理论,春秋气候的特点,井穴的主治效能,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论述了阴经井穴从春木开始,阳经井穴从金秋开始之理,而且这种理论己通过临床实践得到了证实。

针治外感一得

杨康德

余参考,取舍《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和《兰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之义,取复溜、合谷两穴,无汗者补合谷、泻复溜;有汗者泻合谷、补复溜,用治外感热病,每能取得满意疗效。忆余邻刘某,夏月劳倦感寒,午夜突发寒战,无汗恶寒,重被不温,急邀往诊。余于户外即闻患者抖动切齿之声,诊时急刺补合谷、泻复溜发汗,寒战渐止,身温汗出,未几入睡而愈。

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寒束肌表,卫阳被遏,温补合谷可温经散寒,宣通卫阳,因而起驱邪发汗的作用。又泻复溜,开太阳之闭,助膀胱气化,有手足上下、阴阳脏腑同治之妙。风热外袭,风为阳邪,热迫汗出,泻合谷可泄热解表,热泄则汗自止;又补复溜,为调补肾阴、培其本源,使之作汗,有补泻兼施,预护正虚之妙。

(丁世敏整理)

针灸加拔罐治哮喘

邵经明

临证哮喘多变,除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错杂相兼之异外,且肺为华盖,居五脏之首,主一身之气,常为其它脏腑病变所系;且肺司呼吸,主皮毛,多为外界因素所干扰,故哮喘辨治比较难掌握。余年逾古稀又六,施针并灸兼拔火罐治疗哮喘顽疾,于临床屡屡取效,积经验凡30余年,愿将己之一得,管陈于后。

临床论治除据辨证施治外,所选主穴有三,即肺俞、大椎、风门。肺俞为肺脏精气输注之处,可疗呼吸系外感内伤诸疾;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经之会,是宣肺平喘要穴;风门属背部膀胱经穴,有祛邪固卫平喘之能,三穴居背邻肺,合用确有治肺平喘及预防其复发功效。施针并灸兼拔火罐,有祛邪助正、调节脏腑、输导阴阳之功。1963年余曾治疗一赵姓少女,年方13岁,患哮喘已七八年,病初每遇入冬或外感时即发咳喘,经治时轻时重,久而无论冬夏遇冷即发,重时喘鸣迫塞,难以平卧,口唇青紫,因药物治疗不见好转,故寄希望于针灸,切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滑润,舌质淡,面色萎黄,手足欠温,肺部听诊有明显哮鸣音,诊为风寒客肺、脾虚失运、痰闭气道而作哮喘,治疗宣肺化痰平喘,针灸大椎、肺俞、风门。肺俞、风门直刺6分,大椎直刺1寸,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间提插捻转,平补平泻行针3次,起针后用艾条施灸7分钟,喘旋缓解,每日l次,l0日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呼吸正常,哮喘得平。休息1周,改为隔日针灸l次,巩固治疗一个疗程。当年冬季遇冷哮喘未发,感冒时仅感胸闷不适,呼吸不利。次年又按前法治疗两个疗程,第3年又针灸一个疗程。旧疾得到根治。

医者常道:“喘主于肺”,虽有内外之别,然而其治必以肺为主,故选肺俞、大椎、风门3穴为主穴,立意在肺以伏其主,但欲“伏所主,必先所因”。故应据其因而配他穴,如有外感可配合谷,以宣散发表;虚者配关元、太溪以固肾纳气;咳嗽偏重者配太渊、尺泽以宣肃调畅肺气;痰多气逆者配天突、膻中,以降逆消痰,据哮喘发作待点多由六淫邪气引发,故在发作时急则祛邪为主,缓解时治当扶正为主。由于本病宿根难除,必须连续治疗2-3年以上。即使发作被控制,也要在欲发季节之前给予以治疗,如好发于冬可在来年夏秋季节进行治疗一二个疗程,同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方可长效久安。

指压天突穴治顽固呃逆

潘学敏

昔余友赵某告曰:按压天突穴可治呃逆,甚验。余并未介意。1984年夏,韩某住我院行胆囊切除术,翌日出现呃逆频作,每发伴刀口疼痛,经用阿托品、多种镇静剂无效、邀余会诊。症见呃逆声声、且伴暖气,皮肤黄染、溲赤、便干、脉细。处以旋复代赭石汤合茵陈蒿汤,3剂。3日后再诊,呃逆如故,患者痛苦不堪,群医棘手。忽忆及吾友所告,遂依法施治,约2-3分钟其呃顿止,在场医患皆惊赞不己、后余屡施此法治呃逆均验。其实该法颇简,即用拇指重压天突穴,使患者胸部出现沉重感,并令其同时作吞咽动作、约2-3分钟其呃必止,再压片刻即可。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设备,且无他弊,真乃妙法也。

针心包经穴治心律失常

王宗学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近年来各家多用内关穴,郄门穴配以它经之穴。余根据心包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选取本经俞穴大陵、曲泽治疗心律失常,佐以膻中、膈俞以除胸闷;百会、风池以治头晕;神门宁心安神以治失眠,并结合病情和机体状况,施以补泻手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如治患者李某,女,心律失常10年,加重l年,呈重病容,其脉促,心电图提示频发性早搏、二联律。症见胸闷,心慌,气短,头晕,燥热;当针刺大陵、曲泽二穴,用泻法,10分钟后症状缓解,安稳入睡。治疗5次后心率控制在80次/分,早搏显著减少,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治疗5次,心电图恢复正常,诸症消失。又治患者王某,患心肌炎10余年,症见心慌,胸闷,乏力,自汗,下肢浮肿,脉象沉迟而结。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取大陵、曲泽二穴用补法。经10次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有改善,继续治疗10次,症状消失,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缓,恢复正常工作。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而且心电图的改善也是显著的。本病患者多以心悸,胸闷,胸痛而就诊,常见精神不振,气短气喘,心慌不宁,但往往针刺后症状立即缓解。

五更泻

殷克敬

昔日治一宋姓女,产后1年,每日黎明前腹痛作泻,泄后痛止,形寒肢冷腰痛。查其舌苔薄白,脉沉细,尤以两侧尺部为甚,诊为命火不足之五更泻。遂针脾俞、太溪(用补法),灸命门,每日1次,以补命门之火。3日后症减,继针l0次诸症消失。嘱其常以艾条悬灸足三里、太溪2穴,半月后随访未再发作。此案虽选穴不多,但皆遵经旨,权衡所宜,只求肾阳助脾阳运化,年余顽疾,终至痊愈。

胆俞穴位注射治胆道蛔虫病

肖均

笔者应用冬眠合剂1号加1%普鲁卡因50毫升稀释后,取3-5毫升作一侧胆俞穴注射,治疗胆道蛔虫所致腹痛,大多1次痛止。曾治20余例。只有少数止痛2-4小时后又发作。

按:胆俞穴有清泄肝胆郁热,理气宽膈,利胆解郁的作用,加用冬眠合剂解痉止痛、镇静安神。本法无副作用,且有的病例愈后至今未再复发。

“腧穴头针”治眩晕

肖均

笔者多年来采用“腧穴头针”法针刺百会穴及四神聪穴治眩晕,常获良效。其方法是留针半小时至l小时,每日1次,10-15次1疗程。一般1-2疗程可以治愈,个别病人最多不超过3个疗程。发病时间短则好得更快一些。此法简单可行,患者也可对镜自行针刺,针后即有头脑清新之感,眼亦自觉清亮,睡眠亦有改善。3-5次后眩晕往往减轻。

所谓“腧穴头针”,即按十四经头部腧穴以针治全身疾病。

百会穴位于头顶中央,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又由于十四经表里经脉的相互络属以及奇经八脉均通于头,所以此穴又是百脉之会,故称百会。该穴能调节百脉,疏经通络,健脑补髓和镇静安神;本穴又是肝经的会穴,肝肾同源,故此穴又有调节肝肾机能的作用。四神聪前后二穴位于督脉之上,左右二穴则位于膀胱经,其脉气通于督脉与脑,通过针刺该穴更加强滋养肝肾的作用。两腧穴配合,水充木荣,故可治眩晕而收耳聪目明之疗效。如治瞿某,女,52岁,于1981年因血压29.5/17.5千帕住院治疗。住院2月余,眩晕日益加重,卧床不起,并阵发性汗出,遂出院,邀余诊治。诊见病人慢性病容,神清,语言低微,舌质绛,苔白稍燥,两肺(-),心浊音界向下向外扩大,心前区可闻Ⅱ°杂音,两脉沉细弦,经针上穴5次,即能下地行走。10余次后,病人便自行前来门诊,血压亦逐步下降。随访至今,血压虽有反复,但眩晕一直未发。

漫谈脑溢血病的针刺抢救

张涛清

针灸抢救脑溢血病人,关键在于“准”,即辨证准确;贵在于“早”。余依《内经》“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的理论,采用“化瘀通络,豁痰利水,滋阴潜阳”的配穴方法,治疗效果良好。施针前,于头部置冰袋,使髓海气化功能降低,减缓正邪分争。随之,顺经脉循行先刺督脉百会、神庭、人中,配血海、照海、丰隆及十二井穴放血;继刺任脉气海、水分、膻中、天突,配太冲、阴陵泉、三阴交,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不留针,每日针2次。若高热昏迷,加曲池、复溜。若头晕项强、呕吐加足三里、阳陵泉。如治患者傅某,男,41岁,3天前患者酗酒回家后,突然昏迷、偏瘫,查:体温36℃,脉搏84次/分,血压21.5/l4.5千帕,面色潮红,周身皮肤湿润、呼吸深重而带鼾声,痰声漉漉,右侧瞳孔稍大,对光反射存在,左下肢肌张力正常,右侧呈软瘫,左侧肌键反射存在,右侧肌键反射消失。针刺抢救后,次日眼球开始转动,能示意。针9次后,神识清楚。针42次后,神志全清,惟语言微蹇、右半身不遂,继续针治至7个月后,能扶双拐行走、自理生活。(刘福 解秀莲 夏清 整理)

针治面瘫

张子菡

几十年来,我对面瘫一病,针治了不下干百例。可以说,有经验也有教训。回忆过去,有两例病人,一直难以忘怀。

1962年4月,从肥城县来一位面瘫病人,叫梁吉祥,40岁,口眼向右歪斜,得病20余天,症状也比较轻,半年时间,我断续地给他针了百余次,面部穴位基本用遍、非但无效,反而患侧面部浮肿,停针则肿消,针则又肿,几经反复,治疗无效,动员停针回籍。临行患者告之,刚来针治确感有效,因急于求治,所以在省、市、区几个医院,有空就针。最多每天针4次,通过这一例的教训,对面瘫的治疗得出一个经验,就是不可多针、乱针,取穴要少、针刺手法要轻,留针时间要短。

1980年8月,一位18岁的姑娘叫马洪翠,1周岁得面瘫,至今口眼向左,右眼不能闭合,流泪。初针取患侧丝竹空、下关、迎香、地仓,翳风、风池、合谷诸穴。用平补平泻,2分钟后,出汗如黄豆粒大,很均匀地满布整个右侧面部,病人立即感觉到局部很舒适,第2天症状显轻,以同样手法和同样穴位进行针刺,同样出汗。以第2到第6次针刺时,出汗较多。以后针刺出汗渐少,症状逐渐消失。17年顽疾,只针刺12次,即恢复了健康。每忆起此病人针刺出汗,乃是其速效的机理。针刺使气血经脉流通,局部营卫气血谐和而驱邪外出,故见汗出。

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肩凝症

郑魁山

肩凝症又称“漏肩风”,余根据本病痛点多在肩部出现,采用穴位埋线配烧山火手法治疗,常获卓效。其法是取肩髃、肩髎、天宗、阿是穴为主,进行穴位埋线。肩肱连动,肩缝处有压痛,后伸困难,配肩缝、尺泽;肩髃处有压痛,上举困准,配曲池、巨骨;天宗处有压痛,内收困难,配肩贞、后溪;肩髎处有压痛,外展困难,配臑俞、外关,用烧山火手法,留针10-20分钟,以活血化瘀,通利关节。

以上配穴,上肢的针起完后,再针条口透承山。针条口透承山穴时,边操作边嘱患者作上举、外展、内收等活动,以锻炼患者的活动范围,提高疗效。

穴位埋线的具体方法:先将9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尖端的斜面磨齐,以便将线顶入穴内,防止将线带出体外),和剪好的。000号1厘米左右的铬制羊肠线,在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然后将消毒的羊肠线穿入腰椎穿刺针内,将穴位常规消毒,手持酒精棉球裹住穿刺针,对准穴位进针,患者有酸麻胀等感觉后,用穿刺针芯缓慢的将羊肠线顶入穴内,出针后垫以消毒棉球,用胶布贴针眼,以防感染。每次埋线3-5穴,7-10天埋线l次,埋线5次为一疗程。如未治愈,休息10天左右,再继续埋线。烧山火手法的具体操作,详见《针灸集锦》第二篇针灸方法,这里不再赘述。用这种手法和配穴,在每次埋线后的第5天行针刺,每日1次,连续3次。

通里穴治足跟痛

徐庆云

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在腕后l寸或掌后l寸陷中,在神门穴上l寸,在巡回医疗期间,有农民多人患脚跟痛症先后求治。诉曰:痛在跟部,剧痛时行路为难,终年不愈,影响劳动。检查局部不红不肿,按之不痛,与阴雨天气无关,外观亦无异常,各患者症状基本相同。断为足少阴经脉郁滞所引起。本“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选肾经原穴太溪为主,配筋会阳陵泉为辅,佐邻经昆仑、仆参等穴。刺治数次,毫未见效。其后配经外奇穴亦未奏功,忆及经有上病下取之旨,取手少阴心经通里穴治之。穴名通里,以通为治,经脉郁滞当可治疗。手法是刺对侧通里,得气后火速捻转泻之,当重泻时令患者跺脚,反复施术,疼痛递减,数分钟痛止,稍停出针。数名患者,轻症2-3次,重症3-5次,均获痊愈,可见腧穴主治范围,尚有待发掘整理提高之必要。用此治骨质增生脚跟痛无效。

血痹

殷克敬

1979年2月初,青工马某,两上肢肘关节以下阵发性疼痛,时见红肿3月余来诊。并诉常喜将手放置凉处或触冷物。遇冷则痛减,遇热疼痛加剧,甚则难以忍受,且痛以夜间为重,有时难以入睡。某医诊为肢端红痛症,用维生素、谷维素等药配合理疗,症状始有减轻,但以后又反复加重,来诊时述每天超量服用止痛片,余视之两时以下潮红,按之微热,上肢活动自如,双手重握物时痛剧,过后麻木,舌质红,苔薄白,脉弦且细,综其脉症,诊为“血痹”。此症乃由寒邪所侵,阻滞经脉,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不通则痛。寒极生热,壅遏肌肤,潮热而红。遂取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大椎(拔罐)以发散寒邪退其郁热,十宣穴(放血)清泄热邪。曲池、合谷针刺疏调多血气之阳明经脉,疏筋利节,通经止痛。治疗3次效显,20次痊愈。

四肢懈怠症

郭诚杰

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为中医之大法。但在临证时亦有无因可求,无证可辨者,若能善思,可于无法之中求法。吾于1973年治一张姓患者,自述3月来,四肢懈怠,更为甚者,肘膝关节若散落一般,提一热水瓶竟感困难,步行常不自主地偏向一侧。饮食、二便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脉平舌和,别无其它异常感觉。经神经科检查,未引出病理征象。既往无癔病史,病前无精神创伤。病因不明,无舌脉可参,只能据脾主四肢而施治,遂选双手、足三里,针刺用补法,针3次无效。改脾俞针2次证仍同前。苦于无术可施,忽忆脾之大络大包穴,治虚则百节皆纵;则单刺双侧大包穴2次后,自感肘膝乏力较前有所减轻,继针4次,肘膝散落感消失,提物复常,步行不偏斜。半年后随访前症未复发。仅此1例不能排除其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可能包含着必然。穴的主治是古人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所以对穴位的主治除理解记忆外,还要在临床中不断应用体会。

痿证

陈积祥

经谓治痿独取阳明,是耶?非耶?临床用之果验。曾治丑xx,女,发烧半月,继而神志不清,四肢软弱无力,神经科以格林-巴利氏综合征收住院,经中、西药综合治疗历时半月,虽然热退神清,但四肢仍弛缓性软瘫,软腭不能活动,吃流食时常从鼻孔漏出,鼻音重浊,吐字不清,舌僵,呛咳,吞咽无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诊为肺热叶焦,筋肉废痿,手足不用,阳明失司,津液不能布达四肢之痿证。余宗独取阳明之法,佐以健脾活血,通经活络,针曲池、合谷、伏兔、足三里,配风池、印堂、迎香,共针20次痊愈。

针灸治癫痫

李历城

针灸治癫痫,亦当求病本。笔者曾治一冲脉客寒之癫痫证,紧紧抓住“冲脉,与“客寒”选穴处治,疗效颇佳,患者尹xx,男,13岁,在与同学玩耍时,不慎跌倒,颞颥部被铁蒺藜刺破,刺入约0.5厘米。当时经包扎,无异常感觉。至第3日夜间突然身冷,随即出现脊背抽痛,眩晕,次日竟发4次。先后经两家医院诊为癫痫。现每在蹲坐起立时诱发,自述发时腹冷拘急,抽痛自尾骨始沿脊柱呈一带状向上直达头项部,前后发作达2分钟左右。抽痛时,感眩晕,头痛欲仆。面容憔悴,神情呆滞,两目无神,烦躁易怒,纳呆,舌苔白滑,质淡润,脉弦缓。诊为寒气伤及冲脉,经气逆乱以致脊柱抽痛,其抽痛部位恰与冲脉循行相同,故其治疗当从冲脉入手,以祛寒为要,法宜温冲、理冲。处方:大杼(双),针刺用泻法,上下巨虚(双),针灸并施,先针大杼,进针后,两侧同时行提插捻转得气,留针15分钟,中间运针3次,起针后揉按针孔。然后再针上下巨虚(双),同时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灸15分钟。针灸时患者说有股热气从灸治穴位向上沿膝、股前缘到达少腹。治疗2次,发作次数减少,脊柱抽痛减轻,疼痛亦不上至头项部。如法又连续治疗5次,未再发作。休息1周,守前方又治疗2次,灸疗时间加至25分钟,遂告痊愈。

督脉、足太阳脉均入络于脑,行于脊背,颈项;冲脉上循脊里,与督脉相并,旁纳太阳之脉,大杼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乃冲脉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取大杼穴针用泻法,以疏通经络、清脑宁神、平冲降逆。上、下巨虚乃冲脉输注出入于下的穴位,针用平补平泻,加灸疗,以敛冲气,温下焦,治少腹拘急冷痛,故收立竿见影之效。

针刺治痫一则

戴玉勤

痫为难治之症,尤难巩固疗效。经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余治一痫获良效,深感此言不谬。

姚XX,男,36岁,造林站工人。患者于4年前某日突然跌倒,不知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手足抽搐,约数分钟后苏醒,此后经常发作此症,少则l月发病一二次,多则四五次,发病无定时,每次发作均数分钟而醒,醒后头痛,头昏,疲乏无力。经西医诊断为癫痫。一直服中西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平素少寐,痰多不爽,口苦咽干,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患者素有痰浊,遇肝火上炎,火动生风,风动痰升,上蒙清窍,致神不守舍,意识丧失。遂治以清泻肝火,化痰开窍。取督脉百会、印堂、人中以镇痉安神开窍;肝经太冲、胆经风池清泻肝火;胃经足三里、丰隆和脾经三阴交,调理脾胃,运化痰浊;心经神门穴以宁心安神。

以上穴位每次取三四穴,轮流选用。每日针1次,连续针l2次后休息l周,治疗3个月,发病次数明显减少,改为每周针二三次,共治疗半年余,痫证停止发作。为巩固疗效,又不定期针刺10余次。至今已20余年,再未犯病。

深刺哑门治癫痫

吕国泰

1971年5月,余到索家坡下乡,房东主妇翟某,于1958年因劳动夜宿于野,受惊抽搐,愈发愈频。经脑电图诊断为癫痈,一日数发,屡治不效,遂来求治。余深刺哑门2寸8分,患妇遂感全身酸麻有如触电,当日癫痫竟未发作。此后隔日1针,又加丰隆、三里、腰奇等穴随证调理,共针20余次,癫痫遂愈。且体质渐壮,参加生产,至今15年未发。余用腰奇、哑门穴深刺,收治癫痫28例,痊愈15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者1例。

哑门、腰奇为督脉经穴,盖督脉主一身之阳,贯脊属肾,入络脑,从少腹直上者贯心,其别络挟臂上项,散于头上。验之临床,刺哑门、腰奇针感均可上达脑巅、下达四末,甚至全身有似触电,从而可致经络通调,气血流畅,厥气平复。故书载督脉28穴,加腰奇29穴,其可治痫者即有16穴。余针哑门、腰奇2穴治痫,亦本此理。且此2穴为治风要穴,故刺之可熄风、火、痰之相煽,又可调补心、肝、脾、肾。痰盛者加丰隆;火炎者加涌泉、太冲,心神不安、恶梦纷纭者加神门、阴郄。其痫发时暂,正气未虚者,即针哑门、腰奇2穴足矣。若痫久而体虚,诸症叠见者,随症加穴,或辨证遣药,扶正祛邪,可收全功。

针治癫痫

杨廉德

余多年治疗癫痫有规律发作者,宗景岳“治此者,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者而先之”之法,以调理气机、升清降浊为旨,佐以熄风化痰,并按发作规律,按时针刺以控制发病。

主穴:腰俞、气海。针腰俞时向上刺入骶骨裂孔中2寸许,得气后使针感上传。针气海时,得气后使针感下传。用腰俞时配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用气海穴时则配百会、四神聪、申脉。

手法: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行针3-4次。

两组处方分别以督脉之腰俞和任脉之气海为主穴。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贯心属肾。脑为元神之府。故取督脉之腰俞并使针感上传以升举清阳,配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化痰开窍,醒脑安神。诸穴合用清阳升,则浊阴降。任脉为阴脉之海,取其气海,并使针感下传以降浊阴。《脉经》有云:“痫证昼发者当取阳跷申脉。”

(张军平整理)

尸厥

赵国岑

每忆及扁鹊过虢针其太子之案,便想起开封市已故名医侯宝贤所治尸厥之事。

患者男,5岁。突然昏厥,不知人书,呼吸微弱(惟脉搏未停),家人认为小儿必死,悲惊之至,急邀我师侯宝贤急治。师诊其六脉沉细而微弱,详询病情后笑曰:“此乃元气素虚,肺失治节,肝气不舒,胃失和降致清阳不升,气机逆乱,五脏之气闭塞而发尸厥!无妨,定会复苏”。遂速取右侧十宣、左十二井放血,宣通表里之气,次补太溪以固先天之本,再刺上星、百会、印堂、人中、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使周身之气内外畅达而厥复。随针随讲述原理曰:“此乃开闭以通气,补肾以固本之法也,当有效焉!”针后嘱家人曰:“切勿惊扰,过午即愈”。次晨,其母携其子前来叩谢。后余仿此法,每效。

子午流注法治便秘

孙福生

曾治童姓亲友,便秘4年余,服中药麻子仁丸、番泻叶当茶饮,蜂蜜及汤剂,吃药后缓解,停药后如故,大便3-4日1次,艰涩不爽。现靠西药一轻松维持度日,且服药量与日渐增,特要求针灸试治,余选子午流汪纳甲法酌配有效穴与之,当日下午5点半钟,应选大都穴,故取大都配支沟、照海穴,理三焦,通便秘。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每5分钟行针1次,以增强针感。当第2次行针时,果有欲便之感,留针20分钟,起针后,即大便1次,且无艰涩不适感。1年后,患者特告自针后大便一直正常。

1984年3月14日下午5-7时,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适逢开足太阴脾经大都荥火穴,本穴刺之有泻热作用,所谓“荥主身热”,该穴又是古人治便秘的经验穴,《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有大都治大便难记载。本穴与病相宜,又当值时开穴,刺之效当更佳。配穴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有宣气机,散瘀结、通腑之效,为治便秘之要穴,与足少阴肾经和阴跷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照海相配,按时开穴,针1次,起4年便难之沉疴。

遗溺

殷克敬

遗溺一症,余曾针多例,每多获愈。但有一小学生秦某,遗溺2年余,循常选穴多方不效。后经询问起病之因,其母忆曰:“2年前看《画皮》电影之后,当夜惊叫,汗出尿床,后渐加重频繁。”思此案因惊恐伤肾而致气乱,固摄无权,膀胱失约。遂改取关元以固本培元,并取三焦经下合膀胱经之委阳穴以调膀胱经气,配心经原穴神门,1次见效,3次而痊愈。

本案说明,证有常变,治亦有常变,勿忘知常达变,方为良医。

嗜睡

殷克敬

受友所邀,诊治一青年XX,饭后欲睡,有时吃饭时竟打磕睡,周期性发作3年。询问其发病原因不明,发作时烦躁易怒,浑身无力,夜梦多,易醒,记忆力减退,舌红苔薄,脉弦细。遂即针刺百会、大陵、太溪等7次未效。《奇经八脉考》云:“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阴跷之脉,随足少阴而上,阳跷之脉,伴足太阳而行,皆会于目,除管理四肢运动外,又司眼目之开合,考虑之后,遂改取交信穴、跗阳穴为主,补阳而泻阴,以经脉之,“本”治其“标”病,月余后嗜睡症解除。由此可见,针刺取穴,亦应辨证,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针刺治疗瘾疹

解霖源

瘾疹是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奇痒、时隐时现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余每应用针灸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取穴:风池、合谷、曲池、血海、大椎、膈俞、足三里。

手法:风池、合谷、曲池用捻、转泻法,血海、足三里、膈俞用捻转补法,大椎刺血。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犯于卫,肌腠受邪,风扰于营,血府不宁,营卫失和,故瘾疹发作,隐现不定,奇痒无度。应用针灸治疗,法宗祛风养血,取风池、曲池、合谷,意在祛风清热而解表邪;膈俞、血海、足三里能养血行血;大椎刺血,宣肺卫、行营血。治风宜行血、血行风自灭。全方共奏祛风宣卫、调营养血之功,营卫相合,肌腠得养,瘾疹可愈。

曾治一女性患者,皮肤风团,痒甚月余。自述无明确诱因。皮肤风团,始起较小,渐融合成片,以胁腹及四肢为多,痒甚,痒则搔抓,搔破后方解痒。伴胸闷,腹痛,便稀,食欲不振。服中西药物,无效。时好时犯,反复发作。余用上法针治7次,疹退病除,再未复发,

牛乳过敏

周汶

曾治西德籍患者,男,41岁。几十年来不能饮牛乳,每于饮牛乳或食牛乳制品后即发生腹痛、腹泻。停吃一两天后症状即自动消失。严重时必服抗过敏药物方能好转。曾经欧美许多国家医院进行胃肠方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审其苔白,脉缓,诊为大肠与脾俱病。治宜调整胃肠机能,促进消化吸收,遂针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曲池,配以三阴交,以温运脾阳。用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1次,6次后,已能饮少量牛乳而无反应。又针刺4次,能饮一杯牛乳。3个月后,患者专程前来致谢云:回国后饮牛乳已如正常人,无不适感。

取曲池、三阴交而能收到满意效果的道理,主要是补阳明之虚,再配以三阴交以温运脾肾。针刺以补法留针,经言留针反为热,以促使脾肾阳气来复,恢复大肠传导功能,收到调整消化道阴阳之功,故而此症获愈。

针刺治乳痈

王宗学

余宗《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的启发,恨据足阳明胃经从缺盆下乳内廉的循行经脉路线,针列缺、足三里以疗乳痈,获大效。一日,邻里有一妇女患乳痈,已3日,求余诊治,视其乳房红肿、局部焮热,发热恶寒,胸闷恶心,口渴,脉洪数,苔黄而燥。即取患侧列缺,针尖向上,迎而夺之的手法,得气后针感沿手太阴肺经向下过肘,片刻寒热即退,疼痛顿减。再针足三里泻之,病除大半。又治女患乳痈,病己3日,用青霉素治疗未效,以上方治之,症状顿减,3日而愈。

针17椎下穴治崩漏

郑绪宗

余针刺17椎下穴,治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例,安全简便,疗效迅速,一般针l-3次即可。其法是取17椎下穴(在腰骶处,第5腰椎棘突下)垂直进针,深度为1.5寸左右,进针后轻度捻转,病人有酸麻或触电感,向下肢及少腹、前阴放射传导,留针l-2分钟出针。

临床针1次止血者6例(针后24小时有效);2-3次者8例,年龄均在15-21岁之间;且均为经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无器质性病变,血象正常者。

本病多因精神刺激(如暴怒、意外恐吓、情绪紧张等)致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因而迫血妄行,冲任不固。针17椎下通督脉,调节冲、任,使阴阳气血调和,气不乖逆,冲任得固,则血可止。

上病下取

王道瑞

医院曾收住一女性头痛患者,服用西药而痛不止,乃邀余会诊。问之痛在巅顶及两侧如裂状,昼夜不休,现怀孕4月许。诊得两脉寸关俱弦,舌质偏红,苔薄黄,两尺滑而有力。经三思后,即针刺足太冲穴(稍作提插捻转),留计20分钟,痛乃止。如是连针2次,病愈出院。

此症系胎热沿肝胆经上窜之故,是以针泻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而痛止。诚合《内经》上病下取之旨。针刺太冲穴常为孕妇取穴所忌,但又应依据病情而定,据我经验,若病当取者,施之亦无不良作用。

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否

李世珍

一学者从我的医案选集中看到1例胎动不安(先兆流产)案例(余以针补合谷、三阴交、肾俞,2次而愈),因问曰: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本案为何针之?

余告曰: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见于《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如《宋书》载:“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证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载:“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出菀游,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针灸大成》指出:“合谷,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坠胎,”他如《类经图翼》、《禁针穴歌》等都有类似记载。

对于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应历史辨证地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既要了解孕妇的体质和患病的病理类型,又要把握合谷和三阴交的功能、主治及对其病理类型所发生的作用,才能掌握孕妇禁针与否。

孕期母体以血为用,脏腑经络之血,注于冲任以养胎,故而全身处于血分不足、气分偏盛的状态,气旺血衰,故针补合谷(补气)、泻三阴交(行血祛瘀)易于流产,这是堕胎的内在因素。《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孕妇更是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状态,所以补合谷增有余之气,泻三阴交损不足之血,不利胎安。

本案尚某,此第4胎己5个月,以前3胎均系正常。经妇科诊断为先兆流产。孕妇平素常头晕目眩,精神倦息。复因3天前劳累过度,当晚即感腰部酸重隐痛,第2天少腹坠痛,漏血淋漓,血量不多。余观之面色少华,精神萎靡,语言低微,腹痛不安,察舌淡苔白,脉象细数而滑,辨为气血亏虚,胎元不固。治宜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故补合谷(益气载胎)、三阴交(益脾摄血,养血安胎),肾俞(补肾以安胎元),2次治愈。

又问曰:“针补合谷、三阴交为何不损胎元,反能安胎呢?”余曰:“唯辨证耳,此证既属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故补合谷、三阴交,不仅不会损胎,反能安胎。”

日本摄都管周桂著《针灸纲要》有:“治孕妇两手麻木,用合谷治瘥,与胎无殒”的记载,说明并非凡是孕妇都禁针合谷。再如一例妊娠4个多月的遗尿患者李某,女,34岁,证属气虚不摄,膀胱不固,针补合谷、三阴交,三治而愈。并无损胎腹痛等弊害。由此可见,书是死的,医生应灵活掌握运用。谚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诚哲理也。

针灸治产后癃闭

阎庆瑞

妇人产后,冲任受损,三焦气化失权而致癃闭者,采用针灸治疗常获速效。如曾治白姓农妇,分娩后暴闭,少腹胀满,不得反侧。某医院诊断为尿潴留。导尿后缓解,除去导尿管后仍不能自解。查:病妇形消体弱,而色(白光)白,少腹膨隆,尚有尿管留置。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细兼滑,关元穴区拒按。诊为中气虚损,气化失权。治宜补中气,利三焦,调冲任。故主用足三里、阴陵泉,施以补法;配太冲、蠡沟,施以泻法,佐气海,施以温灸。治后,去导尿管,并嘱饮适量的淡茶,半小时后排尿少量,是夜,又排尿4次;其后又施针灸2次而愈。

针刺治癃闭

吕兴斋

西医遇癃闭之症,多施导尿之术,以缓其急迫。然而用针刺开闭,针到病除,实为良法之一。余治癃闭,每取穴曲骨、照海;配肾俞、膀胱俞。先针照海,快速直刺,1寸为度;后针曲骨,缓慢而入,寸半为宜,并施以捻转半分钟余。实热取泻,虚寒取补。肾俞进针8分,膀胱俞进针1寸2分,各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转行针。针下得气,病家有尿意为佳,起针后令之排尿,多立可见效。

曲骨为任脉与足厥阴之交会。二脉均循阴器;照海属足少阴肾脉,为阴跷所生,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而肾脉属肾络膀胱,主前后二阴,职司开合,阴跷脉亦循阴器;取曲骨可疏利三焦;取照海可通利小便,二穴合刺,共奏启闭开导,通行小便之功,为治疗癃闭证之良法。

内关穴治疗乳痈

卞占先

乳痈一病,常见于青年妇女产后哺乳期,多因肝郁气滞、乳汁分泌过多、乳房受挤压,阳明热毒壅盛,气血瘀滞而成,其临床表现,以乳房局部疼痛红肿为特征,并伴有全身恶寒发热症状。

本病的治疗方法虽多,但疗程长,有些也难免造成化脓,影响婴儿哺乳。

我采用内关穴治疗“乳痈”每获良效。其操作方法为:选择患侧的内关穴,针刺前让病人取坐位,患侧上肢仰伸,常规消毒后,术者用三指持32号1.5寸针,针体与皮肤面呈30°角,用拇指端轻旋针柄,使针尖通过皮肤,进针后将针放平(针尖向肘方向),贴近皮肤表面,直线沿皮下表浅进针约1.4寸,用胶布贴盖针柄固定,留针1-3小时。进针时如遇有阻力或有酸麻胀痛等感觉,这表明针已刺入深部肌层,此时应将针尖退至皮下,再沿表浅层刺入,如一次针刺见效,而炎症未能完全消除,可于次日再行此法。一般针1-3次即可痊愈。

乳痈的治疗,早期多主张行气散结。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胸疾患,“乳用”属此范畴。其手法采用皮下平刺,可行经气、散瘀滞。故针刺后能使气血通畅,循经达胸,使肿消痛止而愈。

乳癖

郭诚杰

乳癖,好发于中年妇女,症见乳中结块,乳房胀痛或刺痛,多在经前、生气、劳累后加重,并伴有胸闷不舒,腹胀纳差,月经紊乱,舌质不红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等。本病针刺治之常效,余常用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如张XX,女,44岁。3年前发现双乳外上有肿块,1年后自感刺痛,并放散至腋下,两上肢有乏力感,经前、劳累、生气后乳房疼痛加重,影响工作。并伴有口苦,咽干,失眠,目眩,时而晕倒之症。经服中药及“化瘀片”,其症未减。查其体胖,面赤,舌不红润,苔白,脉弦数。乳房呈大乳形而对称,乳头、乳晕及皮肤色泽无异常。扣及左乳外上呈黄豆大数个散在颗粒,右乳外上扪及4×3×2厘米肿块,压痛明显。X线拍片为乳腺增生,据证诊断乳癖。治以清泄肝热,舒肝理气。用胸组穴:屋翳、膻中、外关。背组穴:肩井、天宗、肝俞。均取双侧,每日1次,交替使用。并加泻太冲以清泄肝火,10次为一疗程,休息4天后继针。经治5个疗程乳癖消失,右乳肿块缩小如黄豆大,按压不痛,左乳黄豆大散在颗粒消失,经前、生气、劳累后乳痛亦未发生。3年后随访,双乳无痛,亦未们及肿块。

针灸治疗阴缩证

张崑

阴缩病多由平日房事不节,情欲过度,复感寒邪,寒滞肝脉而起。发病卒然急剧,应速治疗。以针灸取效甚捷。取穴:会阴、长强、三阴交。会阴穴为冲、任、督三经交会之穴,对胞宫疾患有镇痛解痉作用。长强属督脉要穴,督脉督诸阳,为阳经之海,能振发阳经之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穴,能调理三阴经,可镇痛解痉、又有补益之功。

1964年9月10日,一急诊患者,女性,38岁。自述少腹前阴抽掣、疼痛难忍。患者情绪焦躁,头汗自出,四肢逆冷,面唇发青,啼叫不已。诊其脉沉伏微弱,证属寒邪客于胞宫及厥阴肝经之阴缩证。急用温肝散寒止痛之法。取长强穴、会阴穴、三阴交穴、太冲穴、百会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顿时疼痛减轻,数分钟后前阴部抽掣停止,留针40分钟行针3次,病告痊愈。

1968年10月,一农妇以少腹及前阴抽掣、痛苦难忍就诊,视其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唇青,头出冷汗,四肢逆冷。脉象细微,证属情欲过度,外感寒邪所致阴缩证,急用针灸救治,取穴:长强、会阴、三阴交、曲泉。并用艾条灸治八髎穴,30分钟后诸症缓解。1小时后痊愈。嘱其归家后于少腹部再灸数次,以温经驱寒巩固。

间接刮刺消脐风

曲祖贻

脐风即脐带风,系产后脐带感染而引起。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痉病范畴,出现于产后的称“产后痉”,见于新生儿的叫“脐风撮口”、“四六风”,民间习惯叫脐风或脐带风。曾治一男孩,出生4天,突发高烧,抽风不止,几经抢救,毫无效应。延余诊治。查:婴儿面色青紫,手脚冰凉,两眼与牙关紧闭,连连抽搐,皮肤热可炙手。体温腋下高达41.6℃,指纹深紫,已射甲透关,急掐“中冲”穴以叫关(中医测急症之法),毫无反应,婴儿在连续高热和抽搐下,火助风生,风起痰涌,眼看即将窒息而危及生命。我迅速决定:扶正、排毒、退热、息痉,同时进行,准备大面积刮法,取“华佗夹脊”穴,扶正以排毒,取大椎、肺俞、丰隆退热而豁痰;继取昆仑、太溪及末梢指、趾制痉以熄风;取劳宫、涌泉通心肾以回阳,取关元与命门,促发真气生发之机,加强抗病力量扶正以去邪。

然而婴儿皮肤娇嫩,如何能刮?时间即生命,突然望见陈爱民同学衣兜露出手绢一角,遂急将手绢扯出,平铺在婴儿的脊背上,取出有机玻璃条,在脊椎两旁“华佗夹脊”穴,由上往下快速刮动200次,又在大椎、肺俞、昆仑、太溪、劳宫、涌泉、关元、命门等穴各刮刺100次,再于婴儿指、趾节纹以指针点刺100次,术毕,稍停5分钟,依前式再操作1次,抽搐终于停止,惟两眼仍紧闭,为了促其神识尽快恢复,忙用双手拇指尖,用力点刺婴儿睛明双穴,刹那间,一双紧闭的小眼睛睁开了。再试体温,腋下己降至37.6℃。依前法又连续作了2次,抽搐终于平静,体温腋下已降至37.2℃。婴儿热退风熄,射甲指纹,隐隐消退。并啼哭觅乳。

陈爱民问:“老师,这种大面积覆以手绢进行刮刺,见于哪本书?叫什么疗法?”

余曰:“这是急出来的新方法,既然间接刮刺完成了急救,姑且名之曰‘间接刮刺’吧”。

长强穴治小儿腹泻有卓效

赵传璋

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多端,但以脾胃虚弱为最多见。因脾胃虚弱,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降,致使清浊相混,合而杂下,发为腹泻。

笔者用针刺治疗腹泻,选长强、双足三里两穴,针长强穴要针尖向上,刺1-2寸深。足三里针刺1-3寸深。以上两穴均用强刺激手法,且都不留针。

长强为督脉与足少阴经交会穴,又为督脉之络穴,它有调理肠腑功能的作用。足三里穴能清利湿热,又能燥湿、补土止腹泻,为调节脾胃功能的要穴。二穴相配,既能祛邪,又能补虚,从而起到止泻固肠之作用。

针砭有验,银海生光

减郁文

某年初秋,有一妇女携其5岁失明幼女王小惠者,求诊于余。此儿曾患颅咽管肿瘤,开颅切除后已数月,他症皆愈,惟双目失明,无光感。余以为针灸虽能治目疾,大部非器质性病变所致者。此儿乃肿瘤压迫视神经,术后当复明,其不复明,是视神经损伤已重,恐不易治疗,故婉言辞去,请别求他医。病家要求再三,余不得推辞。复请眼科会诊,查患儿双目无光感,完全性失明,两侧眼球正常,结合膜无充血,泪囊、角膜均正常,无睫状体充血,两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消失,两眼底视乳头边缘整齐,色苍白,动脉较细,瞳孔等大,诊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症。余细审患儿虽双目失明,而五轮无伤,目珠展转自如,惟右目向外下微斜,精神、食欲均佳,舌苔薄白,脉象弦迟,指纹紫暗,此为青盲。虽病缘于脑,亦肝胆二经气血凝滞,不荣于目,故目明难复。拟清脑明目,疏肝利胆,活血化瘀,通经导络之法;取穴风池、攒竹、臂臑、太冲一组,睛明、丝竹空、养老、光明一组,行单刺,施用补法。因患儿较小,不易合作,当主动哄儿使之减少恐惧心情与医生配合,针灸12次(一疗程)后,休息半月,5日后患儿恢复光感,能视见物,继续以前法治之,加灸大小骨空,针灸2次后,则能分辨颜色,但视野较小,不敢自己活动,待针12次后,则视力恢复为右眼0.11,左眼0.3,休息后,加刺肝俞,如此治疗共3疗程,视力恢复右眼为0.8,左眼为1.0,两侧眼底视神经盘颜色复红润,尤以鼻侧明显,颞侧较淡黄,动脉不细,中心凹反光可见,患儿可以自由活动,视物清晰,精神活泼,痊愈。

此儿病愈,其功在家长之坚信医。若家长犹豫不决,则针灸难见其功。如医者见疑难而拒之,经验亦难从实践中出。由此观之,病家、医者密切配合是治愈斯病之关键也。

针刺失明纪实

徐庆云

治少妇王某,其幼女去冬罹病夭亡,埋于村野,伤痛不已,每日侵冒严寒,往返数里,临塚哭泣,历时数月。初觉视力减退,继则骤然失明。曾延医多人,服药无效,耗银数百,均未见功,苦闷几不欲生,前来试治。时因条件所限,未作眼底检查,见病人双目不红不肿,睛白良好,而精神忧郁悲伤,低语懒言,脉沉而细。自诉头晕耳鸣,眼微干涩,多梦难寐,月经量少。脉证合参,诊为情志郁结,玄府阻闭,久之则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目失涵养,导致双目失明。法宜先投逍遥之类,后给杞菊、六味地黄之属。并嘱服药方法,患者闻之,拒不服药,盖已厌于眼药矣。慰之曰,汝病非不可治,贵在精神舒畅,情志条达,勿劳思过度,勿急躁不安,苟调理得宜,当可获痊愈。既不服药,拟以针刺治之,间其惧针否?答曰:如能治愈,百针不畏。本证肝肾亏损,自当补肾养肝。首取肝俞、肾俞,两穴位于背腰,为本脏经气输注之所。前者疏肝养血,清头明目;后者滋水补肾,明目益聪。肝开窍于目,肾水足则肝血得养,视力有济。又以脏腑病变常反应于原,原穴乃人体原气汇聚部位,故复取太冲,配络穴光明,以取其通络明目之能,原络相配,疗效益彰。再选睛明,为治疗一切眼疾之主穴。古刺分许,吾针寸余,刺法有殊,即轻推眼球向外固定,沿眶缘下内皆(?)上直刺,进出缓慢,不捻转不提插,时作轻微振颤,后刺先出,揉按针孔。此外有时佐以有关腧穴,如胆经风池、目窗,以通络明目。小肠经养老能明目舒筋。时而原络相配,时而远近结合,用穴3-5个,轮换使用,日针1次,行针20-30分钟,经10数次施治,视力逐渐恢复。惟视物残有轻微黄色阴影,状如风尘,已可自来求治,近期疗效堪称满意。后于门诊遇有暴盲、视野狭小及水晶体颤动等眼疾,同法施治,均获良效。

李禄刺喉痹法及其它

唐学正

李禄者,内蒙古丰镇县某食堂服务员,善刺喉痹,乡里皆知。1958年余公出至该县,登门求教其法,初不允。后经县卫生科同志反复动员,始相告。其后操其法于临床,每验。其法如下:

第一法:以患侧手臂后弯直探后背,中指按于脊柱,指尖是穴(约在五、六推处,相当于神道、灵台穴)。李禄谈此乃治喉总根。刺前重按该处,令患者咽津,喉不痛即为正穴。斜向上刺,针l寸,留针约10余分钟。

第二法:健侧手横附于胁,肘尖与前胸骨剑突正对(胸骨正中线),肘须平,中指按处是穴(相当肩胛骨下缘4横指第6、7肋骨间),直刺8分至1寸,施前法痛不止,可用此法。

李禄刺喉前必备热水一杯,烤焦馒头或烧饼一块。刺后即令患者咽津并饮热水,同时食焦馒头,以示其技之效果,病人初不敢服,强令之,遂服果无痛感。如是法刺2-3次即愈。

邻舍金某患喉痹(咽峡炎),服用磺胺、抗生素均无显效,余用此法刺之,当即饮热水一杯,食馒头一块,毫无痛苦,甚喜。次日再针l次,痊愈。其后屡于临床验证,其效皆卓。

古人刺喉之法,有套筒管针,谓刺喉针,其刺咽喉患处,令出血,吐涎,血止后痛减而愈,1958年余至翁牛特旗公出,识当地名医麻老先生。麻善刺喉痹,其法为以竹筷一支,上缚三棱针一枚,露针尖1-2分,刺时针尖涂药膏少许,伪称点药,防病人恐惧,然后对准喉部紫血筋,猛力划破,令病人低头吐涎,勿使瘀血入腹中,颇似古法,治喉颇验。

刺喉痹配以中冲放血,亦极有效。刺时令病人伸臂仰首,于前臂反复上下搓擦,不下百次,待前臂红赤充血,握中指点刺中冲及少商两穴出血,喉痛立时减轻。

综观上述诸法,均属经载之远道刺、赞刺、络刺方法,刺喉痹可相互配合。李禄刺法,取远端穴位,其令病人饮热水、食焦馍,井非仅为显示其技,热水、焦馍均可作为刺激条件而改善局部血行。中冲放血前搓臂充血,可促经气条达,引血运行。刺咽部出血可使局部减轻压迫。以上各法仔细琢磨各有道理,宜察病情择用之。

谈内关与三里

马同如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二穴是临床针灸治疗胸腹疾病的要穴,特别是对某些急症的抢救,如正确掌握虚实补泻的针刺手法,确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内关穴对上腹和胸部疾病的止痛确有特效。《灵枢◎经脉篇》载“手厥阴络脉从内关穴处上行,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疼,虚则烦心。”可知本穴与“心”有特殊联系。近年来笔者曾以膻中、内关、足三里为主,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显著疗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内关可使病人心率显著减慢,心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并能调节血压。

曾治黄某,患有肺心病5年之久,经多方治疗未愈。一天病情加重,胸闷气憋喘息,阵发性心痛,心悸,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迟时结。急取内关(双侧),手法以补为主,留针20分钟,每天针1次,连针3天后,胸闷气短减轻,心痛止,续针7天,病情稳定出院。

足三里穴使用广泛,具有和胃健脾、疏风祛寒、调气活血、降浊清热及保健强身的作用。对胃肠疾病的治疗确有显效。但手法的选择一定要根据疾病的虚实、人体的强弱、病程长短等进行辨证施术。

李某,于1966年春患急性腹痛。经某医院急诊室确诊为肠扭转,经抢救治疗一夜无效,建议手术。但患者拒绝开刀,其父背其返家,途中,与我在街上相遇,急视之,面色苍白,口吐白沫,脉沉迟无力,时有抽搐,下腹部有硬块,按之病人己失去疼痛感觉,急针双足三里配天枢,以先补后泻的手法,10分钟后患者苏醒,面色转活,额上有微汗,已觉腹部有疼感,腹硬变软,半小时后痊愈回家,此后走访无复发。

针刺取穴要少而精,必须掌握准确的手法,不论是深刺、浅刺、强刺、弱刺、补法、泻法、留针或不留针,当视病情而定。配穴得当、手法相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肝神穴

李绍南

我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临床摸索、验证,总结出“肝神”四穴可治疗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故而定名为“肝神”穴。

(一)肝神穴的部位及其适应证

1.部位:从剑突右侧紧靠肋缘下约3-4分取第1穴。每间隔1寸,分别取第2穴,第3穴,顺序定名为“安神”、“舒肝”、“解郁”。从第2穴起往下稍向腹中线斜1.5寸处(与前3穴连线成45-60°角,主要根据人体的胖瘦而定)定名为“胆降”穴,为第4穴,这四个穴总称为“肝神&rdquo

康复热线:0754-85633338 13923918933
微信
扫一扫
专家在身边
微信号:jzjkzx
中心地址:澄海区文冠路雍景苑Y17-18号
联系电话:0754-85633338  手机:13923918933
Copyright©2024 汕头市澄海区许荣达中医诊所
粤ICP备15001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