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综合征又称颈椎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它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慢性劳损、外伤或老年性脊椎退行性变而导致颈段血管、神经继发性损害而发病的临床多发病。中医学把颈椎综合征归属于痺症范畴。颈椎病的认识是近几十年才逐步得以加深,尤其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均在研究,但仍强调老年性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而发病,故而把颈椎病列为老年病之一。在诊断上依靠X线颈椎片示有骨质增生和椎间盘变性等为依据,许多患者临床症状十分明显而X线片无上述改变时而被排除本病,使病情迁延不愈者甚多。我们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本病,从解剖学、病因学到诊断、治疗上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病因病理
正常人有7个颈椎,35个大小关节(6个椎间盘、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钩椎关节和后关节),担负着头部的频繁活动,又是上肢、肩背部、头部的负重、运动的中轴支柱。全身的神经沿颈椎椎管内上行下达地传导;头颅的血氧供应由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输送;颈交感神经支配头、脑、五官及上肢的血管、腺体分泌、心律调节……。由此可见,颈椎病能使上述器官发生障碍,出现一组症候群。随着发病颈椎、关节不同,骨性压迫或炎症刺激不同,发生的症状差异很大。
颈椎的生理前凸,是后天形成的,故颈椎椎间盘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前厚后薄的形态,其纤维环在椎管部是比较薄弱的。但颈椎椎体后外侧有钩椎关节,加强椎体中轴的稳定性,强大的项韧带又将颈椎约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因此正常人的颈椎功能是较稳固的。
颈椎后关节近似水平位,使颈椎生理活动功能(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比胸腰椎更灵活。
正常的椎间孔呈椭圆形,由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形成其上下壁,当椎间盘发生退变而变窄后,椎间孔的纵径由椭圆形渐变成圆形,这在老年人的颈椎X线45°斜位片中可以观察到。由于神经根在圆形的颈椎孔中仍可不受压迫损害,故不少老年人可以不出现颈椎病的病状。相反地,临床上许多症状明显、典型的青、中年患者,颈椎X线照片未能发现有椎间盘变性和骨质增生,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颈椎X线显示是往往不一致”。我们诊治颈椎病的初期,也遇到这种情况。故从这问题开始研究,寻找其“不一致”的原因,在解剖学研究与临床患者症状、X线片的比较中,证明了除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等已为国内外学者证实的颈椎病病因外,而临床颈椎病发病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颈椎周围和肩背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有急性损伤史或无外伤史者)而造成颈椎失稳,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使椎关节错位而发病。此类病因,主要发病是颈椎关节(后关节、钩椎关节、枕环关节、环枢关节及椎间盘),临床上以横突、关节突触诊及X线片均可证实。斜位片椎间孔可见关节突侵入而变形,即椎间孔横径变窄;正位片可见椎体偏移,钩椎关节不对称;颈轴变形;动态观察有滑椎活动,颈部活动致某角度时病椎突然出现不正常的滑动,症状即出现或加重。这种病因患者,就是属于临床症状典型而X线显示并无骨质增生或有增生而其部位、程度与症状不相一致者。从我们研究所得的另一原因,是目前X线诊断对此类小关节错位的显示尚未能取得统一的认识和诊断标准,也是影响到对颈椎病诊断的重要原因。此类患者不少曾疑颈椎病进行颈椎X 线片检查,却因此被排除而诊断为其他疾病。1981年我们统计1710例颈椎病以往曾误诊的各种疾病者有821人,占本组病例48%,经按颈椎病治疗后病症逐渐痊愈或明显改善,可见颈椎病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我们归纳颈椎综合征病因,主要有下述几类:
颈椎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生理上的一种代偿功能,有如骨折后的骨痂形成一样。颈椎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都能发展而致骨质增生。据我们对有外伤史的青壮年患者追踪观察,外伤后半年、1年甚至5年以上,受伤颈椎才出现骨质增生,在骨质增生椎间的项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可见到韧带骨化(钙化),说明该部位软组织与骨关节是同时损伤的。骨质增生随年龄组的增长而增多,其中有骨质增生者占受检人数的29%。可见骨质增生是一种生理上的代偿功能。但是颈椎骨质增生的直接伤害又是老年人颈椎病的重要病因。Schmorl和Tanhans氏1932年对4253例尸体作脊椎解剖,结果其中男性50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的90%存在有椎体骨质增生。可见骨质增生是老年生理、病理的普遍现象。据我们观察,骨质增生只有在严重地侵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直接刺激、压迫而损害神经根、脊髓、椎动(静)脉;或因增生骨刺的刺激引起颈椎周围的软组织紧张、痉挛而间接地刺激(牵扯、挤压);或因引起局部创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刺激,使颈椎临近的器官如交感神经、颈动脉窦、食道、经颈分布的颅神经(舌下、舌咽、迷走、面神经和副神经等受到继发性损害,而引起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可由X线片证实,不易漏诊。但必须按三步定位诊断法(详见上篇第四章第一节)鉴别增生的部位、程度,以便分析增生是否直接致病原因)。据我们观察,轻度的增生:侧位片在椎体后缘联线以内者,正位片钩突稍变尖,而不是横向增生者,45°斜位片椎间孔中未见其侵入或侵入甚微者,应认为与发病不是直接关系。骨质增生上下椎体间已形成骨桥而近期摄片未见继续增大者,说明增生存在已久,其类似先天性椎体融合,该椎间关节已失去活动功能,近期出现急性发病者,多属其上段或下段颈椎发病。由骨质增生直接引起颈椎病者,是较重的中度以上增生,侧位片多见深入到椎管,斜位片进入椎间孔,正位片见其突向横突孔直接压迫到脊髓、血管、神经根或巨大骨刺伸向椎体前方伤及食道和气管。有的只是颈姿不正时才出现刺激症状者,其增生发生的部位与临床表现的神经定位诊断一致者,才可确诊为骨质增生所致的颈椎病。我们将此病因类型定为第一型,称为骨关节损(伤)变(性)型。
颈椎失稳
颈椎失稳而错位是颈椎病发作的主要病因。脊柱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轴心,维护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椎周软组织(包括韧带、关节囊、肌肉和筋膜)和椎间盘的健全。故无论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伤害了上述组织,均可导致颈椎失稳。
(一)椎间盘变性造成失稳:脊柱运动时,椎间盘是轴心。颈椎椎间盘的髓核偏后方,低头时,髓核向后移,如用力过猛或过久,极易损伤前、后韧带和纤维环而发生椎间盘损伤和髓核突出。颈椎两侧有钩椎关节,对椎间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故颈椎椎间盘突出比腰椎发病少见。
软骨板是椎间盘与椎体联接部分,有半渗透膜作用,正常成人是通过渗透作用所交换的体液来维持椎间盘内营养。当软骨板损伤,即会导致这些hi精品变性。此时可从X线片上观察到椎间隙变窄或椎间隙后缘增宽,根据变性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
1.椎间隙基本正常或轻度变窄,椎体边缘可见轻度骨质增生。此时髓核张力尚正常,前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局限性变弱,椎间稳定性开始减弱而失稳。
2.椎间隙有较明显变窄,椎体边缘或钩突多有较明显骨质增生。此时髓核失水(正常含水分80%)而纤维性变,纤维环部分向外膨出(椎间隙后缘增宽),继发性损伤前后纵韧带,而使椎间失稳加重。
3.椎间隙明显变窄(< 1/2厚度),邻近软骨板钙化,骨质增生成桥形或鸟嘴样。此时椎间盘已无功能,此椎间关节自行固定。
颈椎椎间盘变性过程中,由于椎间盘退化萎缩而致椎间距离缩短,使椎间韧带及关节囊相对松弛,后关节面具有自前上向后下倾斜的特点,当椎间盘退化使椎间失稳时,椎体沿着此斜面发生滑移错位,轻者称前后滑脱式错位,较重的称半脱位或称为滑椎。于侧位片可见椎体后缘联线出现中断后移或前移位现象,过伸、过屈位时此现象加重。用电视X线透视作动态观察,患者颈部伸屈至某一角度时,即见此椎间滑脱移位,同时出现症状加重现象。
(二)韧带损伤造成的失稳: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把椎体和椎间盘连接起来,并对此轴心运动范围起约束作用:项韧带附于各颈椎棘突上,对椎间活动时棘突的摆动范围起限制作用,加上其他各椎间短韧带和关节囊的作用,保证颈椎35个大小关节在正常范围内活动,这是颈椎正常活动功能稳定性的基础。项韧带是较强大的韧带,但处于浅层,且其上附丽着颈背肩区多层肌肉,当外伤、劳动或运动时肌肉强力收缩,极易发生韧带(关节囊、深筋膜)的附丽处撕脱性损伤。韧带损伤后可发展为纤维性变或钙化。前者触诊该处有滚动的筋结或摩擦音,后者可从X线片上观察韧带钙化点。当椎间失去韧带约束后,椎间关节活动范围失控而极易发生错位。
(三)肌肉损伤造成的失稳:
1.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器官。颈肩背部的肌肉,除能维护脊柱直立、伸屈运动外,还作用于肩胛骨和肋骨升降运动,故上肢的超重劳动或外伤,易造成颈肩背肌肉附丽处发生损伤,早期常在损伤局部有无菌性炎症反应,出现局部酸胀痛等症状,因损伤或炎症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可完全康复或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性变、粘连或钙化。这些病理变化使肌肉的功能发生异常。炎症反应可引起肌肉痉挛而疼痛,纤维性和钙化使组织功能下降而松弛无力,粘连、挛缩可使肌肉失去应有的伸缩性。颈肩背部肌肉多与颈椎相连,因而会造成颈椎运动变形;久之,将进一步引起椎间韧带、关节囊和椎间盘软骨板的损害而发展成脊椎失稳。
2.颈椎小关节错位或骨质增生而造成脊椎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时,肌肉因其支配的神经营养障碍而萎缩,肌肉减退;或因而引起反射性痉挛(防卫反射),此种肌力失衡起源于关节错位,但反过来又加重关节错位。故治疗此种失稳要以关节复位和肌萎缩、痉挛并重。
检查肌肉劳损应在其附丽处用拇指拨触肌腱,出现摩擦音处为劳损点(纤维性变处),肌腹部紧张压痛为肌痉挛。可顺沿痉挛的斜角肌束触诊寻找颈椎错位处。颈椎肌性失稳除触诊外,还可通过活动是否肌力减退、颈轴变形而检出。
(四)体质或其他原因造成失稳:中医学认为脊椎综合征与肝肾亏虚和血虚有关。其中肾虚包涵了现代医学中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功能及生殖泌尿系功能。据临床观察,妇女更年期及男性60岁左右,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其脊椎退行性变进展加快,脊柱功能失稳现象加重;头、面、颈部的急性炎症疾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腮腺炎、感冒或糖尿病等均易并发颈椎综合症。炎症通过淋巴、血循而扩散至椎周软组织(关节囊、筋膜、韧带等)引起组织充血、渗出而局部水肿、软组织松弛无力等。有慢性咽炎、慢性乳突炎者亦常与颈椎病并行加重,其因果关系尚有进一步研究。
颈椎失稳状态,尚未发病之前,称为颈椎病代偿期,患者可偶有落枕或劳累后颈背部不适。如遇某些诱因,即可急性发病。常见的诱因是:①轻微闪挫伤;②落枕;③颈肩部受凉;④挥臂或扛、提重物;⑤低头仰头工作过度疲劳时;⑥感冒或其他疾病时。这是由于颈椎失稳后,易受外力或自身肌力牵拉而致小关节错位;或由于关节活动过程失去韧带的约束力而超越功能范围,如低头时某关节已超过正常活动范围,当抬头时关节不能还纳而错位或滑脱;椎间盘变性的椎小关节会顺关节斜面向后滑移而发生半脱位或因挥鞭性闪伤而致椎间盘突出。椎间错位使椎间孔横径变形变窄或椎管矢状径变形变窄;横突孔排列变形,而导致发病。
先天性畸形
(一)椎管先天性狭窄患者是颈椎病的内因条件,由于神经、血管及脊髓的通道均较正常人狭窄,故无论是骨质增生或脊椎失稳错位,均比常人更早发病,病情易反复、加重。我们在正常人100例颈椎X线照片中测量可见,其椎管矢状径最大与最小之差为8.5~11mm(10.5~26mm),椎间孔横径差为0.1~0.4mm(6.9~8.8mm);椎管狭窄者,其颈椎矢状径小于14mm,椎间孔横径小于4mm,故颈椎关节轻度错位,即可出现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症状。
(二)椎体先天性融合,在颈椎病诊治中是较为多见的,由于融合的椎体无椎间盘,失去关节活动功能,故加重其他椎间关节的活动度,尤以其邻近的上下关节,较早出现退行性变或发生小关节功能紊乱现象。全颈椎融合者极少见,亦称先天性短颈。
(三)某些颈椎发育部全,亦患颈椎病,如齿状突短或分离;某棘突、横突游离,形成脊椎裂、先天性脊柱侧弯、后凸等,均可导致局部稳定性差而易慢性劳损和退行性变。
(四)颈肋属先天性畸形,当其对臂枞神经和血管发生压迫/刺激时,即发生颈肋综合征。在颈椎综合征患者中亦较常见,颈肋多在第七颈椎的一侧或双侧横突处。颈肋早年多无症状,往往在20~30岁发病,或患颈椎综合征时诱发或加重症状,故颈肋综合征在诊断时要注意中下段颈椎有无小关节错位存在,尤以C3、4颈椎钩椎关节错位,引起前、中斜角肌紧张,易使颈肋部对邻近神经、血管出现刺激或压迫症状而发病。
分型与诊断
颈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与损害发生在颈椎各节段而不同,并与所伤还颈部的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不同有关,故在上篇详述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及脊柱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和诊治本病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外对颈椎综合征诊断已逐步提高和趋向统一;分型多主张以临床表现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国内外不少专著均有详细论述。有人主张把颈椎综合征细分为若干综合征,有利于与各有关内脏、器官的器质性疾病作鉴别。我们在三十余年诊治中,深感各症状分型法只利于药物治疗,对治脊疗法指导意义不大,且大多数患者有二型以上的表现(即属混合型多),如椎动脉型与交感型关系密切,脊髓型与根型多并发等。因此,我们创用病因分型法,以便在治脊疗法中易于选用主治法,在三步定位诊断(详见上篇第四章第一节)时重视触诊法在鉴别分型时的作用。
颈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是诊断的第一依据,必须熟悉常见症状,以便分析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上篇已将症状详述,现归纳常见的颈椎病症状如下(表33):
由于颈椎综合征临床症状和体征各类型差异甚大,尚有不少疾病与本病有因果关系,有待继续深入探讨。总之,以往认为病因不明的,头面部及上肢的疾病,与颈交神经支配的器官的疾病,只要排除其器质性病变者,都应注意检查颈椎有无损害而导致该器官发生病症。
分型
(一)临床分型: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分型法,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故熟悉颈椎病所伤及神经根、椎动脉、脊髓颈段、颈交神经会发生的症状(参阅本章表33),就容易掌握。
(二)病因分型:我们对颈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作了新的补充后,深感脊椎综合征病因病理过程较复杂,只用临床分型难以指导治脊疗法的分型、分期治疗方案。故采用病因分型法,分为骨关节损变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变型和混合型四型,分型标准详见表34。
(三)小关节错位型式:小关节错位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颈椎椎间关节除椎间盘外,还有钩椎关节二个及后关节二个,不同的作用力可导致关节错位方向不同,常见的错位型式分述如下:
1.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时易发生椎间关节滑移。触诊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后(前)滑落(图112)。
2.左右旋转式错位(图113A):椎间盘尚好,颈椎扭转时易发生。触诊:错位椎的横突偏歪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者。X线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图113B)或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或反张者。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其左右不同一椎间孔。
3.侧弯侧摆式错位:椎间盘受损或已变性,颈椎侧屈过度或头侧位挫(撞)伤时易发生(好发于习惯高枕及偏一侧睡者)。横突触诊:颈轴向一侧偏歪侧弯隆凸,另侧凹陷(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侧)。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或某二个椎间钩椎关节偏歪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变尖(图114)。
4.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有时合并有旋转错位。横突触诊兼有前后滑脱式和侧摆式的关节偏歪情况,棘突触诊间距部正常(一宽一窄)。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棘突)倾位或仰位。上宽下窄为仰位,反之为倾位(图115)。
5.混合式错位: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钩椎关节错位:好发于早期变性的椎间盘部。后关节错位触诊易于发现,钩椎关节错位,除侧弯侧摆式易于触诊外,轻度的扭转或滑膜嵌顿,虽引起较重的症状,但关节变形不易触诊。检诊确定颈椎病时,注意下列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2)术者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重症患者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三个特征当钩椎关节复位后,可即行缓解或改善。X线正位片可见椎体侧摆,病程长者,可见钩突骨质增生(变尖)。
7.后关节滑膜嵌顿:后关节囊松弛者,当关节张开在某姿势时间较久致关节内膜牵张松弛,突然活动关节,囊中的内膜(又称滑膜,分泌滑液,内含丰富交感神经纤维,由脊膜返回支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感)因松弛而被关节咬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反射性肌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为受限,出现斜颈。触诊于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关节内膜受伤后,渗出水肿至关节肿胀),多呈半球形,按之剧痛,其有关颈肌紧张(保护性)。X线侧位片可见该椎间关节和椎间隙后缘增宽,密度略增高(关节炎表现)。
现将关节功能紊乱型各椎间关节错位时常见临床表现及触检诊常见体征列表如下(表35),以便初学者作参考。此仅为临床常见表现,还有许多特殊表现未能列入表内。骨关节损变型及软组织损变型的定位诊断亦可参考此表,但无横棘突偏歪(关节错位)表现。
诊断
颈椎病的诊断,随着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而有所改进,主要问题在于不能着重于骨质增生,现在其要点归纳如下:
具有临床症状表中一项或多项症状者;
颈部活动范围有一定障碍者;
颈椎触诊,有横突、关节突隆起,棘突有偏歪,且伴椎旁压痛、项韧带或与病椎相连的肌肉与骨付丽处有摩擦音、弹响音、椎旁肌硬结等病理阳性物。
转头加力试验、颈神经根紧张试验、头颈牵引或压缩试验的某一或多项阳性。
颈椎X线片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等疾病,且有颈轴变异,椎体后缘联线出现中断、反张、成角、双边、双突影现象;或骨质增生严重侵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或椎间隙变窄、椎旁韧带钙化。斜位片出现个别椎间孔横径变窄、变形;张口位出现环齿间距一宽一窄;过伸、过屈位出现椎体轻度滑脱现象(图116~118)。
有椎动脉受累者,可作脑血流图,椎动脉压缩试验或椎动脉造影。
疑椎间盘突出者,可作肌电图检查、脊椎造影检查或C、T检查。
有脑和脊椎损害者,按神经科检查以辅助诊断。
有眼、耳、鼻、喉症状者由专科鉴定诊断。
以上各项以①病史、②触诊、③X线诊断为主及参考各专科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