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旋移综合征(Flared pelvis syn),简称盆移症。腰、盆、髋整体学说,是国际整脊疗法(Chiropractic)的核心理论。中国骨科诊治本症的重点是:骶髂关节损伤和炎症。据中国黎秉衡统计,以腰、骶部痛为主的腰腿痛患者,诊断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者最多,单纯骨盆旋移症者次之,单纯腰椎盘突出症最少。按其门诊患者统计,有盆移症者占50%。香港黄杰,对骨盆旋移症的深入研究,并推广欧美最新发展的骶-蝶-枕共扼系统理论。从脊柱整体的生物力学研究,对生理、病理作更深入探讨。
应用治脊疗法的作用机制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多由骨盆诸关节发生扭、挫伤、引发无菌性炎症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男性以外伤为主因,多因滑倒时某侧臀部挫伤或骨盆受较重的撞击伤。其次为慢性劳损、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状态下,长时间的姿势不良或轻度外伤而发生本症。妇女比男性发病率高,除上述原因外,妇女在更年期、妊娠、分娩后,骨盆韧带松弛,因轻度扭挫伤(例如踝关节扭伤)而诱发,或因长时间的坐卧姿势不良而引发骨盆旋移综合征。
盆移症受损相关部位常见的有:
(1)骶髂关节错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并发耻骨联合错位;
(4)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盆移症;
(5)骨盆旋移综合征导致脊柱力学失衡,使脊椎(颈椎、胸椎、腰椎)多关节功能紊乱;
(6)骨盆旋移综合征继发性的髋关节、膝关节或踝关节,因力学失衡发展为劳损性骨关节病等。
骶椎的错位机理与颈腰椎相同,也由损伤时的各种体位姿势所决定,主要是骶椎的异常错动引发的。
骨盆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枢纽,盆腔内有泌尿、生殖器官和结肠、肛门、尿道等。当盆移症刺激或损害植物神经时,将引起盆腔内的脏器功能障碍而发生多种病症。
骨盆由骶骨、双侧髋骨(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是人体中轴的坐基。人站立时,体重沿脊柱下传,经第5腰椎传至骶骨,经骶髂关节分力于左右髂骨达髋关节,再经双下肢而达地面;若在坐姿时,则经骶髂关节分传至两侧髂骨、耻骨和坐骨部;人体活动时,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成为脊柱与下肢联系的枢纽,是重力分配的主要环节;人在步行时,骨盆随左、右下肢迈步而旋转扭动,以协调身体使之更灵活和省力。
骶髂关节属微动关节,骶骨可作“点头”和“仰头”的屈伸微动,亦可随骨盆的倾斜而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侧屈轻微摆动,髂骨可沿此关节面作上下滑移和轻度旋转。骶髂关节呈耳状面,期间有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相交错,故称丛合关节,关节间隙是个崎岖不平而纡曲的间隙,关节周围有强大的骶骨前后韧带、髂腰韧带、骶结节韧带、骨间韧带和低棘韧带等连接,正常时是十分稳固的。然而骶髂关节发生错位,复位比颈胸腰椎难度大,需用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巧力才能将丛合关节调正。
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的神经束,紧贴在骶髂关节前侧,梨状肌附利于骶骨中段外侧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方通过;部分交感神经由腰、骶椎旁前侧下行与骶2-4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组成神经丛支配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泌尿生殖器官,是盆移症引发盆腔脏器功能障碍的解剖学基础。
诊断
1、临床表现: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早期以骨盆和下腰椎的症状为主,病程长导致脊柱侧歪、过伸驼背变形,造成全脊柱多节段平衡失调后,临床症状涉及全身,十分复杂。简要而言,凡因腰臀部外伤或不明原因,发生急性或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无力,肌肉萎缩,下肢循环不良等。重症或急性损伤者,卧位翻身困难,坐和站立时常以健侧负重的强迫体位,起立和坐下及翻身等变换骨盆体位动作时,下腰、骶髂部疼痛加剧。平卧时患侧下肢不能伸直,晨起初期,腰腿痛症状加重,活动后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症者,咳嗽或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2、临床体微:歪臀跛行是特微性姿势。
(1)阴阳脚:患者仰卧床上,双下肢自然伸直略分开(约与肩宽),放松双足,表现一侧外旋(称阳脚),是髂骨后旋位使髋关节后移所致,另侧相对内旋(称阴脚),是髂骨前旋位使髋关节前移所致。(为形象易记,按中医定位法,内为阴,外为阳)
(2)长短脚: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并拢,双踝间中点与脐、鼻中点成一直线,术者将其足作背屈,如两足跟不等长,即为“长短脚”。是由骶椎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侧摆,髂骨与骶骨与骶骨间的上下错动引起的,要分析其损害是腰骶关节的侧摆式错位,或由骶椎侧摆致骶髂关节间的髂骨向上/下错位。要注意脊柱侧弯亦会引起“长短脚”,故应作进一步检查腰三角和骶三角作出鉴别。骶三角检查法:病人俯卧,术者测量其两侧髂后上棘、与骶尾关节间的等腰三角形,若左右不等腰长,即为阳性(骶髂关节上下错位),错位侧的骶髂关节部多有压痛或叩击痛,结合X线照片诊断可确诊;若此三角形左右边等长,局部无压痛,应检查髂后上棘与各腰椎棘突间的等腰三角形,以鉴别长短腿是否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所引起。
(3)骶骨“点头”(倾位式错位)或“仰头”(仰位式错位):是由腰骶关节滑脱式错位引起,腰骶“点头”是腰骶关节向前错动、致骶椎过伸成角,L5/S1呈成角>35°;骶椎“仰头”是腰骶关节向后错动,形成平腰或后突反张。
(4)压痛点检查:骨盆旋移主要以骶髂关节错位,和腰骶关节错位为主,耻骨联合是受其影响发生分离、上下错动或左右两侧的前后错动。凡有关节损伤和无菌性炎症时,可在关节部触到明显压痛点,范围局限固定,急性期压痛明显,病程长或慢性期,压痛轻,或按压时,亦有压痛,当骶髂关节、腰骶关节复位后,耻骨联合会自行随之复正,故从略。
骨盆旋移呈“阴脚”的大腿部内收肌多有痉挛和压痛,手法松解后可消除。
(5) 坐立弯腰试验:此法可作为腰骶关节错位或骶髂关节错位的鉴别诊断方法,若立位弯腰时,出现腰腿痛,坐位弯腰不痛,属本症的骶髂关节错位体微;若坐立位均同样痛,病变多属腰椎而不是骨盆;若立位弯腰疼痛重,坐位弯腰虽有疼痛,但较明显减轻,则病变以骨盆为主,但腰椎亦有病变。如仍未能鉴别时,可用动能检查出骶髂关节有无失稳,从而确定病变部位。此法取坐位或立位,术者双拇指按住其双侧髂后上棘部,令患者弯腰,受损害的一侧关节向上移动幅度增大,可考虑为骨盆有损害失稳;床边试验,骨盆挤压试验、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等可助鉴别诊断。
3、X线照片检查:骨盆正侧位平片为常规检查。
(1)排除肿瘤、结核、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强直性脊椎炎,排除外伤性骨盆骨折、脱位等推拿禁忌症。
(2)观察、测量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与上述检诊所所得结果综合分析,以确诊骶椎错位类型:旋转式错位、侧摆式错位、滑脱式错位、骶椎倾位(点头)仰位(抬头)式错位和混合式错位,均会平片上显示位置异常:骨盆正位片示:①髂骨旋前时变窄,旋后时变宽,髋关节旋前时股骨颈变短,旋后时股骨颈变长,可见左右骶髂关节紊乱或有炎症,与临床“阴阳脚”表现吻合,证明是骶髂骨间发生前后旋转式错位。②腰椎棘轴与骶椎正中脊不在同一垂直线时,多由腰/骶关节侧摆式错位造成,显示L5/S1椎间隙左右不等宽,此为骶椎“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侧摆偏移;或显示两侧髂脊不等高的,与临床“长短脚”表现吻合,证明为骶椎侧摆式错位;③骨盆或腰椎侧位片观察:骶骨呈“点头”或“昂头”位,结合正位片,注意两侧骶髂关节面结构是否紊乱,有无致密性骨炎。证明腰骶关节发生滑脱式错位。④关节错位形态不同,耻骨联合错动方向各异(前后、上下、扭转、分离),有可疑者,增加拍摄骨盆失状位片,可见左右耻骨发生前后错位。以上三步定位诊断如仍未明确,应作进一步检查:CT、MRI和实验室检查。
4、骨盆关节错位类型:既由骶椎发生错位所形成,亦可因腰椎或髂骨的错位而发生,与颈腰椎关节错位相似,但更为复杂。错位类型分发旋转式、侧摆式、滑脱式(倾仰式)和混合式四类型。骨盆诸关节正常时互相制约而更稳固,一旦发生错位时一互相影响,故在诊断时,应注意查明诸关节错位的主次轻重。治疗时要有重点,又要全面调理,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1)骶椎的左(右)旋转式错位,发生在骶髂关节时,髂骨旋前(后)或骶骨旋后(前),检查可见“阴阳脚”,术者触摸其双侧髂脊,能分清左右髂骨旋前(隆起)、旋后(低平),触摸髂后上棘与前侧方向相反(混合式错位有不同变化);发生在腰骶关节时,触诊有L5/S1棘突旋转式错位征,重症者导致脊柱侧弯。
(2)骶椎侧摆式(顺时针/逆时针方向)错位时,检查可见两侧髂前上脊不等高和“长短脚”,病程长者,引发脊柱侧歪。要结合骨盆X线照片作出分析,是①只有腰骶关节侧摆式错位,②只有骶髂关节侧摆式错位,③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均有错位。
(3)腰骶关节滑脱式错位(骶椎点头或仰头):向前滑脱式错位者,触诊腰/骶部成角凹陷压痛,若仰卧位双足均为“阳脚”,可能为骨盆分离,耻骨联合变宽。向后滑脱式错位者,俯卧触诊腰/骶部呈平坦或后突,有叩击痛。
(4)混合式错位:兼有上述两种错位类型的表现,或变形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