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春秋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至张仲景《伤寒论》开脏腑辦证之先河,辦证论治体系之肇始,从晋代王叔和编撰的中医学首部脉学专著《脉经》,隋代巢元方撰写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至金元时期四大医家的出现,从清代吴鞠通、吴又可、叶天士、王孟英等温病学派对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认识及治疗,至近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瘀血、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中西汇通的认识,都经过了请多医家的不同学说、不同流派对经典文献的挖掘整理、继承发挥,进一步促进、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学术争鸣的繁荣景象。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无一不是医家在学习总结先贤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又不断发现,不断充实,不断提高,逐步发展完善的,而每位医家的学术思想,又无一不是经过争论、争鸣,最终结出的果实。《中医浊毒论》的出版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
燕赵自古名医辈出,而且每位医家都为中医学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邢台内丘的扁鹊,到肥乡的窦默,从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到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刘河间补土派的李东垣,以及藁城的罗天益,赵县的王好古,从倡导活血化瘀的玉田县的王清任、到首创中西汇通的盐山县的张锡纯等,都为燕赵大地积淀了厚重的中医学发展创新的底蕴。现为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之一的李佃贵教授,正是遵循中医学发展的规律,溯本求源,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首次提出中医创新理论一一浊毒学说,并应用于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以及慢性肝病、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同时,初步用于系统的一些疑难疾病方面也露出可喜苗头。
在河北省组织的首届中医药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对浊毒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近年来,浊毒证的研究,在以李佃贵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诸多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多次在全国学术大会上进行交流;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诸如博士、硕士、全国和省级临床优秀临床人才等中医学高级人オ,为浊毒证研究乃至中医学事业储备了人オ,注入了新鲜血液。浊毒理论研究受到了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了浊毒证(慢性胃炎)重点研究室,在研究室的申报、建设和验收过程中,多位国内专家对浊毒证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厚望。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又以浊毒证研究为基础,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河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肝病浊毒证重点研究室、溃疡性结肠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等,为浊毒证研究搭建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水平更高、辐射面更广的学术平台。
《中医浊毒论》集浊毒理论研究之大成,凝聚了多年来李佃贵教授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浊”和“毒”的概念肇始于《内经》,又散见于诸多朝代的医籍中,但都是分而谈之,并未见有“浊毒”之说,中医学的特点决定了浊毒学说的产生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浊毒的形成是社会、经济、人文、科学、自然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后机体的致病因素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的重要结果之一,因此,浊毒对人体的影响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必然产生不同于传统外感六淫、七情损伤等病因,同样,浊毒作用于人体,使之发生的病理变化又有其特异性。本书从古代文献溯源浊毒的概念、病因、病机的源头,探讨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系统总结、并初步构建了浊毒理论的学术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同时,开展了浊毒、浊毒证相关实验研究,以期探讨浊毒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该理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肝硬化等疾病方面的作用机制,因此,浊毒学说对疑难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浊毒论》的出版,势必为浊毒证研究注人强劲动力,进一步推动本研究的深入,同时一定对推动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创新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故乐为之序。